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标准化血栓与止血试验

标准化血栓与止血试验

  • 发布日期:2009-10-12      浏览次数:1017
    •    血栓与止血试验的标准化是指对检测标本、试剂、仪器、技术和操作等制定统一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对试验进行科学管理,以减少误差,提高试验的精密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由于血栓与止血试验的特殊性,迄今关于血小板功能、抗凝因子、纤溶成分的检测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方案,仅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试验(Fg)三项试验,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化委员会(NCCLS)有较明确的规定。对于PT试验规定:(1)用不同级别的凝血活酶参考品(如原级凝血活酶参考品67/40,次级参考品68/434等),校正本土制备或生产的组织凝血活酶参考物,本土生产的凝血活酶试剂必须标有敏感指数(ISI)值;(2)结果的报告方式弃用“活动度”,采用“秒(s)”和“患者PT与正常PT比率(PRT)”,在口服华法林类药物监控时,采用“标准化比值(INR)”。对于APTT试验,推荐的方法与仪器要求基本同PT试验。但应该注意,不同的部分凝血活酶、不同的活化剂和不同的激活时间,对各种因子缺陷、对肝素和狼疮抗凝物质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应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选择相应敏感的凝血活酶或活化剂。对于纤维蛋白原试验,世界卫生组织的生物标准化委员会已将1992年问世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89/644定为参考品(IRP),并推荐采用改良Jacobsson法和IRP来标准化本地区的次级标准品。在常规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时建议使用Clauss法。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使用的某些仪器可以根据PT的变化换算出纤维蛋白原含量,这种方法只能对纤维蛋白原含量作出大致估计,当含量明显异常特别是明显减低时,不能准确判断。  

              根据手术前出血、凝血时间测定结果预测患者是否会术中出血,一直存在争议。2000年7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血液学分会共同起草文件给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出“终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测,建议用活化的APTT、凝血酶原时间试验和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模板式(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据悉,国家卫生部将批准并下文件建议执行。